编辑推荐
《动物建筑》是一本颠覆人类中心视角的跨界之作。建筑学者保罗·多布拉什切齐克以30种动物为“建筑师”,揭秘白蚁丘的恒温系统、蜂巢的几何智慧、河坝的水利工程,甚至城市中麻雀与人类的空间博弈。书中贯穿生态哲学与建筑批判,希区柯克电影《群鸟》的隐喻、卡尔维诺的寓言、蚂蚁的群体智能等案例,层层拆解“自然设计”的奥义。如果你曾惊叹蜘蛛网的力学美感,或思考动物园的伦理困境,这本书将带你直面建筑的生态原罪,重新定义“家”的边界。
书籍封面
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26.html
内容简介
本书以动物为镜,反思人类建筑的局限。**第一章“微型世界”**聚焦昆虫:白蚁丘的通风系统如何启发现代建筑,黄蜂筑巢的群体智能如何挑战人类设计逻辑。**第二章“天际”**剖析鸟类与城市的共生与冲突——雨燕塔如何挽救濒危物种,鸽子为何从“和平象征”沦为“城市公敌”。**第三章“野生”**追踪城市边缘动物:狐狸的地下洞穴网络,蝙蝠声呐系统对声学建筑的启示。**第四章“水生”**揭秘河狸的水坝工程,牡蛎礁如何成为海岸线生态屏障。**第五章“家养”**则探讨宠物与人类的空间博弈:狗窝设计中的权力关系,猫如何将人类住宅重构为立体迷宫。全书贯穿对“人类例外论”的批判,呼吁建筑与自然真正和解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26.html
作者简介
保罗·多布拉什切齐克(Paul Dobraszczyk),英国建筑史学者与生态批评家,曼彻斯特大学建筑文化理论研究员。研究聚焦非人类建筑、废墟美学及未来城市想象。曾获格雷厄姆基金会研究奖,著作《未来城市》《废墟启示录》被译为12种语言。他常驻伦敦动物园观察动物行为,为BBC撰写“物种建筑学”专栏,主张“建筑应成为跨物种对话的媒介”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26.html
本书金句
- “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筑界最大的盲区——我们总在驯化自然,却忘了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。”
- “当白蚁用唾液黏合土丘时,它们比任何人类工程师更懂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材料。”
- “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折射着人类的傲慢,而雨燕在通风管道筑巢,才是城市最温柔的叛逆。”
- 《群鸟》中希区柯克未解的悬念:当鸟类占领小镇,是人类入侵了自然,还是自然收回了失地?”
- “为流浪猫设计庇护所,本质是一场权力谈判——我们是否愿意将‘人类的’空间让渡给异类?”
读后感
翻开《动物建筑》,最震撼的并非动物巢穴的精巧,而是人类对“建筑”定义的狭隘。书中描述的白蚁丘空调系统——通过巧妙的风道与湿泥调节恒温,让耗能巨大的现代空调相形见绌;河狸水坝如同活的基建,既能防洪又孕育湿地生态。这些案例像一记闷棍,敲碎了人类“技术至上”的优越感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26.html
更深刻的刺痛来自“城市野生动物”章节。当读到雨燕因玻璃幕墙撞伤致死,而人类用3D打印技术仿造其巢穴结构时,荒诞感油然而生。我们一面摧毁它们的栖息地,一面又拙劣模仿,这种割裂恰是生态危机的隐喻。作者对希区柯克《群鸟》的解读尤为犀利:鸟群攻击小镇的恐怖,实则是自然对人类殖民的反噬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26.html
书中没有廉价的环保说教,而是带读者潜入“跨物种设计”的伦理困境。如为宠物狗定制智能恒温狗窝,究竟是关怀还是另一种囚禁?这种矛盾贯穿全书,迫使读者直面一个真相:真正的动物建筑,不是人类为动物造屋,而是向动物学习如何与万物共享地球。合上书时,窗外的麻雀啄食面包屑,我突然理解了作者的话:“建筑的本质,是生命与环境的对话。”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26.html
豆瓣评分
8.6(生态设计类图书TOP10|“每一页都在颠覆常识”|读者标签:仿生建筑、动物行为学、城市生态必读)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