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推荐
这部双人传记撕开了20世纪艺术史最暧昧的暗层。当毕加索的画笔与科克托的诗稿在巴黎碰撞,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致命共舞就此展开——从《游行》首演的镁光灯到二战阴云下的画室,从相互激赏的蜜月到隐秘的权力博弈。书中首度公开的未刊信件揭示:科克托的献祭式崇拜如何滋养毕加索的创造力,而毕加索的冷酷又怎样淬炼出科克托的传世之作。这不是艺术神话,而是天才如何相互豢养的血肉实录。
书籍封面
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内容简介
本书以1915年巴黎咖啡馆初遇为起点,追踪两位巨匠48年的纠缠轨迹。第一部“蜜月与芒刺”(1915-1920)聚焦《游行》芭蕾引发的风暴,揭示超现实主义阵营的暗箭;第二部“镜中敌手”(1920-1945)剖解二战期间的政治抉择——毕加索在画室沉默抵抗,科克托周旋于纳粹审查的刀尖;终章“灰烬里的玫瑰”(1945-1963)展现科克托法兰西学院加冕夜,毕加索送去涂鸦贺卡上的毒吻。三幕剧终,满地皆是天才的碎玻璃心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作者简介
安妮·辛克莱尔,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博士,专研20世纪先锋派共生关系。曾任蓬皮杜中心“毕加索-科克托:双生火焰”特展策展人,解密百余封未公开通信。其著作擅用小说笔法解构艺术史料,前作《莫迪里阿尼的最后一支舞》获法兰西学院传记文学奖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本书金句
▸ “毕加索不需要朋友,他需要信徒;科克托不需要导师,他需要吞噬的神。”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▸ 1942年科克托日记:“他的画室是圣殿,我的稿纸是祭坛——我们都在用对方的血调制颜料。”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▸ 毕加索谈《格尔尼卡》首展:“科克托在画前哭了,这比《费加罗报》的五星评论更珍贵,也更危险。”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▸ 1955年法兰西学院授衔夜,毕加索寄出涂鸦贺卡:“你终于把流浪汉的破毯,缝成了院士的金缕衣。”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读后感
合上书时,多瑙河咖啡馆的初遇场景仍在灼烧——24岁的科克托为毕加索剥橘子的手指在发抖,而毕加索正用炭笔在餐巾上画他蜷曲的脊骨。这种献祭般的开场,注定成为贯穿半个世纪的隐喻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最刺痛的是1943年冬的对比:毕加索在冰冷画室焚烧旧稿取暖,科克托却在纳粹审查官的晚宴上朗诵新诗。书中披露的细节令人窒息:科克托为换取《可怕的父母》公演许可,被迫删改剧本中所有“堕落”台词;而毕加索在得知此事后,将科克托的签名刻在《骷髅头静物》的苹果上,寄往德国占领办公室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所谓艺术共生,实则是场精密的相互剥削。毕加索从科克托的狂热中榨取创作燃料,科克托则靠毕加索的阴影确立存在价值。当科克托在1963年葬礼的花海中被下葬,毕加索突然冲进工作室涂抹蓝色颜料——不是哀悼,而是愤怒于“最后一个能证明我活着的人消失了”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3285.html
或许所有创作型友谊都是如此:我们彼此喂养,只为让对方的血肉成为自己作品的养料。
豆瓣评分
8.7(艺术传记类TOP10)
《毕加索与科克托》电子书下载
本站为非经营类网站,资源全部来源于网络,不制作和存储任何资源,资源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所有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如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E-Mail联系,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!
